家长课堂 Parent Class

《情绪密码》|暴躁的脾气为何总指向亲近的人?

2016-04-04

2016-04-04 《情绪密码》 海英博士心理


0d698a9c023f7e9481cdf49d6ef74ad8.jpg
      经常听到身边很多人说心很疲惫,每天都带着面具外出上班,回到家里才能摘下这个面具,那时才是真实的自己


走出家门那一刻,戴上一副愉快而和善的面具,开始了一天工作,温和地对待身边的人,甚至是陌生的人;

而回到家里,这个面具摘下来了,笑容也没了,表情恢复到了平淡,有的时候可能还会对亲人不耐烦,发些小脾气。


难道友善的面具是送给别人的,而留给亲人的只有真实得有些过分的自己吗?


场景一:你正和朋友们热烈畅聊,老妈来了两次电话叮嘱你早点回家吃饭,你皱紧眉头对着电话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忙着呢。”

场景二 :你正专注地看手机,老爸拿来一张报纸和你讲今天看到新闻,你头也没抬,“行了行了,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正忙着呢”。


以上的两个场景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也许你可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已经和亲人以这样的方式在交流了。不耐烦的态度和言语会让亲人们非常伤心,而当他们在接受到这些信息的时候,莫名的落寞和伤心会涌上心头。


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身边的人,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不管对方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


可能你会认为这很平常,一直以来都这样。其实,这也是对家人的一种伤害。

对待身边亲人的态度也是在传递着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情绪调节模式和表达方式。


父母对于孩子情绪情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决定着他们形成怎样的与人相处时的情绪调节模式,这也是一个人性格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家庭中,母亲往往会比父亲对孩子表现出更强烈的爱,所以母亲的性格和情绪状态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尤其是对女孩的影响。因为女孩往往会向母亲进行认同,尽管很多女孩声称不想变得和母亲一样,但实际上母亲的情绪调节模式和表达方式会深藏在她的潜意识中。


就犹如在雪地上行走的时候总是要留下脚印,或深或浅。而当母亲的个性中有孩子认同的,也有她不认同甚至厌恶的特质时,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


6bab8fd29919fc6007ea7375d9924ab2.jpg


美玲就是这样一位在朋友面前永远是“开心果”,对父母却倔强暴躁甚至怒目而视的人。

美玲说:可是别人都夸我妈精力足、热情好客,她对别人总是笑呵呵的,和在家时完全不一样。

我妈有的时候很可气,她对自己的孩子不关心,可对别人家的孩子却很好。

我妈特别不喜欢我,经常说我长得不如别人家孩子好看,没个女孩子样,整天在外面瞎疯。


她总爱拿别人家的女儿和我比较,在外人面前说我长得不好看,脾气不好。即使我在场的时候也会这么说,我简直恨不得有个地缝转进去,有时候我就扭头愤愤地跑开


我会听到身后的妈妈还在和其他人说,“你瞧瞧这孩子,听不得一点不好听的话,脾气就是倔,真是气死我了……”

392902c83d70b44c22c3bc4c484423cb.jpg



我宁愿跑出去和朋友们到处去玩,也不愿呆在那个充满火药味的家里。


在同学朋友们当中,我的威望还比较高,我是他们的中心,因为大家很喜欢我。


我身边最不缺的就是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玩,整天嘻嘻哈哈可开心了。可是一回到家里,心情一下子就像掉进了冰窟窿里。


看到的美玲成长经历,很多人可能会问:不是说越是性格开朗的人越不容易产生心理烦恼么?为什么像玲玲这样开朗、热情的“开心果”会不开心呢?

普通人大多会有这样的误区:性格开朗的人就不会有烦恼,不会有心理上的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过于开朗外向的性格更可能是内心痛苦的一种防御方式。


换句话说,开朗外向是一种个人逃避内心痛苦的方式。有时外向性格的人可能对心理痛苦的感受不够敏感,往往是内心已经堆积了诸多不易解决的困难、矛盾和冲突时,才会对此有所察觉。


这类性格的人即使心理承受着痛苦,却更不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发现和理解。因为当他们内心越痛苦时,反而会表现得越积极乐观,隐蔽性非常强。


正是这样的“开朗”假象,使得别人难以靠近他们的内心。当他们需要别人的理解时,发现“开朗”的个性已经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美玲的成长经历可以理解她的性格形成。她热情开朗的外向性格,一部分是遗传了母亲,另一部分源自于逃避那个她感觉不到爱、感觉不到温暖的家。

385305db1c436ed915222733a2dd7e18.jpg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投射,它是人心理上的一种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为人的心灵提供保护

这种能力是来自于内心,或者是说心灵的深处。


因为每个人内心里都有自己的个人需要、动机或者是隐藏着的情绪,在某种适宜的环境或者压力下,他/她的心理就犹如“放映机”一样,把自己内心里不能说出的需要或者情绪像放电影一样投在某个人或者事物上。


所以在他/她的眼中,这些需要或者情绪好像是另外一个人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从而对此人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持有某些过激的态度。


其实,他/她看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活动,但是却不容易意识到。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为在别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比如有的人对自己的亲人态度冷漠,不耐烦,正是由于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当然也不会接受对方。


所以美玲的母亲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美玲接受到了这份“投射”,又回到埋怨母亲上面。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

开始改变。才能避免将这样的伤害延续下去。



地址:德胜街道裕民路圆山大酒店B座2层

咨询预约电话:010-53382777







慧心源心理





00b6f0abea1038fa0210d08d49831e31.jpg

微信号:huixinyuanxinli 








欢迎拨打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
010-53382777
  • 首页

版权所有 © 2008-2024 北京慧心源儿童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心

心理医生韩海英博士心理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