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Parent Class

如果三年前我知道这个方法,孩子绝对不会自闭成这个样子!

2018-05-19

海英博士

自闭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

周四特刊


一个思考 /

如果时间回到3年

你会不会把孩子教育的更好?


各位家长好,我是海英博士,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自闭症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问题。


曾经遇到过一名家长,听了我讲的自闭症干预方法后跟我说:要是三年前我就知道这些,我的孩子绝对不会自闭成这个样子!在给孩子进行自闭症相关课程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比较早,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会忽略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期,可能等到孩子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家长才会意识到。


有的家长也会带着孩子去医疗机构问诊,但是因为孩子可能症状相对轻一点,表现不明显,所以,很容易漏诊或误诊。比如有一些轻微自闭的孩子很容易诊断成感统失调,多动症等等。那在我们这么长时间给孩子进行情商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需要被关注和教育的地方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千万别让孩子错过了最佳的自闭症干预时期


其实孩子年龄越小,我们的干预效果会越好。现在有很多家长为了多了解自闭症会搜集自闭症的相关信息,而且自闭症的患病率也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男孩更容易发病。


父母双方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会一个相对敏感一点,一个相对迟钝一点,比如说妈妈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的话,她就很容易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孩子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为什么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反应快,妈妈就会倾向于寻求专业的人员判断孩子是否是自闭的问题!


爸爸的反应就会相对淡一点,会说他小时候也是那样,反应比较慢,现在不好好的,就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的问题。所以这时双方可能会有很多的争执,但就我的经验来看,夫妻双方有一方发现孩子不对劲时,我们要以发现孩子问题的家长为准!


一般来说,家长不会无缘无故地担心孩子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看到孩子好的一面会比较多。而且发现孩子有自闭方面的问题时,千万不要去回避,越早发现,干预,对孩子的帮助会越大。毕竟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大脑神经功能系统还不是的完善,所以可发展的空间会比较大,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


 

啥是自闭症?

 

自闭症,这是过去的说法,现在叫自闭谱系障碍。自闭谱系障碍又分成低功能、高功能、阿斯伯格还有边缘的自闭症。


在我的工作和研究当中发现,我们接触到的一些低功能的自闭症可能是在一些专门的自闭症的机构里,我们情商学院,接触到的更多的是阿斯伯格、高功能自闭以及一些边缘性的自闭症,就是说拥有自闭的一些表现,但学习和生活基本能跟得上,表现不是太突出。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进行情商训练,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有的家长可能孩子到了五六年级之后因为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是自闭的问题,但是回顾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发现很多细小的问题已经可以说明孩子自闭的问题。我们发现来我们情商学院的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年轻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这方面的问题。


 

咋识别自闭症?



有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表现的不哭不闹,家长会觉得特别好带。那这个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多关注孩子,看他是否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自闭症的病因学说里,过去有一个流行很久的理论,就是自闭症是由于父母养育不当引起的,他们把自闭症的父母比作“冰箱父母”,父母对于孩子的反应是非常冷淡的,很少抱孩子或与孩子互动。


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自闭症是遗传方面的疾病,是与生俱来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冰箱父母”,是因为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父母的感情或行为没有反馈,久而久之,父母会觉得孩子不需要我,父子或母子之前感情也不深,那慢慢的,父母就会减少与孩子的互动。


还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发育的挺好,就是随了爸爸或者妈妈说话晚,到了三四岁才会说。这样很可能会延误孩子的最佳干预时期。


在美国,社区医疗检查发展的比较完善,他们不仅会检查孩子身体方面的问题,还会检查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所以他们可以很早就发现孩子是否有自闭方面的问题。


我们国家在社区检查这块还是要多完善。同时我们家长也需要多关注、多了解这方面的问题。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从12个月到24个月再到36个月,也就是从一岁到三岁,表现异常的条目大概有40多条。


第一条,也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孩子对他人的谈话不感兴趣,或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就是不爱搭理人。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成长任务,在一岁半之间就是需要与父母尤其是母亲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促进孩子安全感以及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孩子不爱搭理人,尤其是他大一点,别人叫他名字他也没有回应。或者对于母亲的面容以及眼神交流回避,不回应母亲的互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同时,这一条目在四五岁的孩子中占到70%。当孩子进入集体时,他不仅对别人叫他名字没有回应,而且对听指令也存在困难,当别人在外面做操或做游戏时,他可能会在别的地方闲晃。这个一方面是他听不懂规则,还有就是对于别人的声音、呼唤不敏感。



孩子在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症状就比较明显了。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与人交往障碍,兴趣刻板,还有运动方面的障碍,尤其是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方面会比较困难,也就是分享、共情与表达情感会比较困难。


还有就是他们的语言发展会比同龄人晚,有的孩子可能不会,但是一般到了一岁半到两岁,他的语言能力会有一个突然的退化。他的发音器官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就是不说话。到了四岁之后,孩子的语言可能也会有一个缓慢的发展,但这只是他们一个交流的工具,并不是深入感情交流的方式,他们的语言也会十分简单。


他们也不会与我们分享兴趣和情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语言的匮乏,再有就是他们大脑里情感的部分会比较少。


有的孩子可能智商很高,但是他的兴趣范围很窄,比如有的孩子记忆力超群,他会给你讲很多地理的知识,或者机械的构造,科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不会与我们有感情上的交流,尤其是眼神的交流。他们也不喜欢与人接触,尤其是不喜欢拥抱,可能会尖叫或逃跑。



孩子越大,问题可能会越多。


到了两岁往后,有的孩子他们对音乐可能会非常敏感,能够听出大家都听不出的音或者特别喜欢唱歌。孩子也不喜欢玩一些模仿类的游戏,比如过家家。他们对于别人的面部表情也没有什么反应。


这个时候,正常孩子需要建立社会化交流或者与别人建立情感。所以如果孩子不合群一定要及时关注。这个阶段也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孩子,与孩子多互动,也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对于尽早发现孩子的问题上,有两类表现比较极端的父母,过于逃避和过分焦虑,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孩子越大,问题会越丰富,比如有的孩子对声音或者广播特别敏感,他们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一方面他们处理声音信息的能力弱,他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同时他们无法分辨声音源,另一方面他们处理人的面部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弱,他们分辨不出别人的表情代表什么。


所以他们在公共场合很容易大吵大闹或者急速逃离,不愿意去或者父母也不愿意带他们去人多而地方。

 

 

怎么做?


 

家长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之前,要与孩子多一些亲密互动,才能发现孩子是否有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问题。第二方面是观察孩子语言发展的情况,再有就是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更多的自闭症的孩子会更喜欢小汽车的轮子,对旋转的东西会有非常大的兴趣。


当觉得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带着孩子去医疗机构或者一些专业的自闭症机构诊断,确诊后,家长也一定要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之后需要积极面对,比如可以带着孩子去一些专门的干预机构进行治疗,对孩子的一些能力进行训练,尤其是社会情感方面,多一些社会化的交流。


第三面就是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做一些协调性的发展。可以参加一些相对自由一点的活动或者是户外活动比较多一些,而且是跟人交流互动多点的,比如扔沙包。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多关注周围环境。


 

真实问答

 

 

 

问题:自闭症经过干预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吗?

答:这个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有一些方面决定着这个家长所提的问题,一个是他自闭的严重程度,再有就是开始干预的年龄。越小干预,尤其是幼儿阶段开始,效果会越好,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的大量配合,为孩子进入学校可以提前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如果孩子发现的比较晚,孩子可能会合并更多的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干预起来会相对的比较困难。还有就是自闭的严重程度,目前来看,阿斯伯格或者是边缘性自闭症,经过很好的干预之后,是可以接近正常或者是能够达到正常的。对于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我们的目标是能够接近正常,就是让他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能够正常的建立起友谊,虽然可能不如其他人那样深刻。


问题:孩子两岁五个月多,哪里能够做诊断?咱这边可以做吗?

答:我们这里是可以做的,两岁五个月就可以的,像在社区里做筛查,是一岁到一岁半就可以做的。


问题:孩子两岁多,刚确诊,需要吃药吗?

答:这么小不建议吃药,现在对于自闭症并没有特效药,治疗抑郁症有专门的药物,但是自闭症没有,主要是针对一些能力做专门的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能力的培养。有很多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


问题:我们想报个培训班学习一下,孩子怎么治自闭症。

答:这个还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家长了解的多了,可能会很混乱,对于孩子而言也会是

一个相对负面的影响。但是有的家长会说我找不到好的机构,只能自学成才,那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人际能力,与人交往的培养,而不是只是机械的训练某一项的能力。


问题:孩子确诊了自闭症,而且语言方面比较低下,会不会长长就好。

答:低功能自闭症一般会合并智力低下或者唐氏综合征,但不管怎样,一定要对于孩子的语言方面进行训练。长长就好这是拿孩子的未来开玩笑。


问题:自闭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一个是遗传因素,比如说父亲或母亲至少一方有阿斯伯格或者其他的遗传,再有就是生育年龄偏大,尤其是父亲的年龄偏大。还有就是环境因素。

 




欢迎拨打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
010-53382777
  • 首页

版权所有 © 2008-2024 北京慧心源儿童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心

心理医生韩海英博士心理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