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 Parent Class

【世界自闭症日】海英博士分享“如何走进阿斯伯格孩子的内心世界”?

2020-04-13
阿斯伯格又简称“阿斯”,是美国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名字,他最早开始发现这样一类孩子,看起来像自闭症但和自闭症又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理解成轻度自闭。这类孩子往往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但伴随社交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行为刻板等问题。于是,后来医学界就把这一类孩子的症状,用阿斯伯格医生的名字命名,叫阿斯伯格综合征,我们也叫简称“阿斯”。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目前发病率越来越高,这跟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有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现在的孩子在学习或交友方面的压力,要比过去的孩子大得多,呈现的问题也会比较突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有一些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家长立马就重视起来了,这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阿斯伯格孩子在所有孩子中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较少,就忽略掉这部分孩子。因为这部分孩子虽然有点特殊,但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帮助到他们,让他们能更适应社会,而且他们和其他孩子比智商并不低,甚至有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还会特别突出,比如像数学、音乐、绘画等等这些方面,孩子这些特长需要被发挥展示出来。

我们看到有的阿斯伯格孩子到了中学状态不太好,比如会出现厌学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社交障碍导致的不会与人交往,从而让孩子变得不喜欢上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训练后,随着孩子慢慢学会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他开始愿意返回学校,并且总是能班级里取得第一。所以呢,这样的孩子他们是很聪明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孩子们会有自己以后广阔的人生。最近也有很多家长针对自闭谱系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提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微信图片_20200413100716.jpg

家长提问:

海英博士,我家孩子9岁,3岁多的时候就发现孩子在幼儿园不合群,好动也不守规则。当时在当地诊断是说多动症,然后也说孩子还比较小,需要多观察。后来我们有报一些感统课,感觉就是孩子的纪律有些好了,跟人沟通表达还是不太好,但是孩子在家还是比较能说的。

好不容易到了一年级,发现孩子问题更大了,然后老师就反映孩子上课插嘴,经常下座位,在家也发现孩子会发脾气、扔东西。后来我们就带孩子到北京来诊断,医生说孩子是阿斯伯格,然后近两年就在家有断断续续给孩子做一些心理疏导和沙盘,还有一些语言方面的训练和注意力训练,然后感觉孩子进步的特别慢,孩子现在已经9岁了,感觉孩子脾气就越来越大了,而且不太会交朋友,甚至有一些不愿意去学校这种情绪,家里人非常焦虑,我想问问孩子这个情况到底是多动,还是阿斯伯格呢,我之前也听很多朋友说过,多动和阿斯容易误诊,孩子现在已经9岁了,如果训练起来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海英博士回答:其实家长还是很早就重视了,在孩子三岁多就发现了孩子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家长还是挺用心的,这些年肯定也付出了不少。只不过现在典型的症状很容易诊断,但是不典型的症状就很容易误诊,孩子的情况听起来像是自闭谱系的孩子,但是还有点多动症的表现。从我们的临床实践可以看出来,有些孩子在医院诊断成阿斯,但实际上带过来找我看,在跟孩子详细访谈了之后,发现孩子是多动症,主要是是多动伴随抑郁,这样就很容易被诊断成阿斯。

家长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孩子已经9岁了,训练晚不晚?9岁的年龄,孩子目前应该在小学三四年级,相比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小学阶段进行训练是完全来得及的,所以家长要抓住这个阶段,赶紧给孩子进行干预训练。

微信图片_20200413100728.jpg

家长提问:

自闭谱系和阿斯伯格的孩子经过干预之后,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吗?


海英博士回答:如果干预的早的话,经过干预基本上跟正常孩子是一样的,有些偏内向的阿斯伯格孩子,没有与人交往的意愿和社交的技巧,经过训练之后,在社会交往方面会得到很大改善,给人的感觉也只是内向了一点,但他愿意努力去接触别人,交更多的朋友,以及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早干预早治疗的好处。在我们的训练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孩子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干预,虽然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看起来跟其他孩子就是有点不太一样,尤其是社会交往这方面,很难去融入别人,不管是和同学交往,还是日后成年了和同事相处,一直都处在一个边缘的状态。

当然如果干预的比较晚了,孩子情绪问题特别大,或者伴随着其他的问题的话,那么暂时就需要用药物帮他控制一下,让孩子的情绪能够在一个相对正常的范围里面,同时再辅助情商方面的训练。

微信图片_20200413100736.png


家长提问:

海英博士您好,孩子三岁多了,去年刚确诊的阿斯伯格,刚确诊需要吃药吗?另外我们当地有一些感统训练和注意力训练的机构,可以给孩子报名吗?


海英博士回答:孩子三岁多,我的建议是先不用吃药。首先阿斯伯格斯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像我刚才说的,如果孩子比较大了,然后情绪控制不好,经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甚至是不上学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辅助一些像抗抑郁药、稳定情绪的药。

另外孩子年龄太小,各方面都在发育,不要轻易给孩子吃药。如果孩子能够进行阶段性干预的话是最好的。如果不行的话,我建议感统训练可以稍微做一点,但也不要做太多,不必一周5天课,可以一周一次课,然后其他时间带孩子多去外面玩玩,比如可以带他去游乐场、公园等场所,多让他看看外界的事物。也可以让他到小朋友多的地方,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一玩,互动起来,同时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各式各样的玩具等。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夸大感统训练的作用,不能以为感统训练是可以治疗阿斯伯格孩子的,它只是可以让孩子有一些动作方面的训练,让孩子更灵活,同时可以达到一些锻炼的效果。不能有了感统训练就放弃其他的干预。

注意力训练暂时不需要,三岁这个阶段就是以调动情绪,以及和人增加沟通为主。最后建议尽快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一些心理训练,孩子年龄这么小,干预起来效果是最好的。


家长提问:

弟弟现在11岁半,哥哥是自闭症,他跟同学交往有问题,老觉得周围的人不理他,而且孩子抠手很严重,不知道弟弟这种表现有问题吗?必须要先诊断才能训练吗?


海英博士回答:抠手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哥哥和弟弟如果是双胞胎的话,这样这种共患病的几率会更大一些。但不论是哪种问题,弟弟已经表现出感觉大家不愿意理他,至少孩子自信心、同伴交往这两方面出现了困难,所以家长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如果能面对面的话,我们可以给孩子诊断一下,看看是自闭症的表现,还是只是自信心和情绪方面的问题,然后接下来我们再看如何更好的帮助孩子,寻求下一步的一个适合的方案。

所以说,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是为了让家长更能理解孩子的一些表现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孩子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正确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合适的方案。但精神科的诊断,并不像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这些病因学的诊断,精神科的诊断都是症状的集合,那么我们把这些症状的集合都找到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一个一个的帮助他解决,让这些问题变成一个适应性的行为,那么我们的治疗效果就达到了。


家长提问:

阿斯和多动很多症状都重合,到底如何确定孩子是多动还是阿斯?


海英博士回答:这个确实很难教家长去进行判断,因为这个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什么阿斯和多动症状会重合呢?多动症的孩子如果抑郁了,孩子的状态就跟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差不多,不太理人反应慢,然后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对好多事情都不感兴趣,这就可能被诊断为自闭症或阿斯伯格了。

所以,家长不要陷入到一个专业的问题里面,就像关于这次疫情,病毒到底怎么回事?源头在哪?这是一个专家该去解决的问题,术业有专攻,我们普通老百姓解决不了,只能配合专家。

所以我们家长就做家长该做的事情,家长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可以尽量把孩子的情绪调动起来。因为不论是多动的孩子,还是阿斯伯格的孩子,他都需要一些积极的情绪,这个对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家长提问:

高功能阿斯,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应该要注意什么?


海英博士回答:家长也关注到孩子情绪和人际这两方面比较重要。咱们先说情绪方面,要让孩子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阿斯的孩子在分享经历、感受这方面还是弱一些的。所以,家长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聊聊这些方面的内容,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情却分享不出来,家长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事情,对这些事情有什么情绪和感受,都可以告诉孩子,这也是我经常建议家长朋友们去做的事,家长不断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孩子也会逐渐的意识到这些事都是可以说的。

我们这边有些阿斯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增强了,更能和老师、家长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问题。其中印象很深刻有一次一个阿斯的孩子跟老师分享了他很久之前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他和谁都没说过,也不会去跟别人交流分享。

其实一旦孩子交流、分享的能力提升上来,情绪也会更加稳定,人际交往也就增强了。因为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就是在不停的分享“我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我怎么不开心了,或者我为什么高兴”,然后小伙伴们之间就产生了交流、理解,同时也增进了友情。所以,分享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也就提高了。建议还是给孩子尽快进行干预,孩子的干预越早,进步越大。最后,给大家一些帮助阿斯伯格孩子融入学校的方法和建议。

帮助阿斯伯格孩子融入学校的方法和建议。


1.做专业评估:综合评估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给出更为完善的指导方法,帮助孩子融入学校。

2.多为孩子创造和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4.增加与孩子互动的时间

5.尽量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欢迎拨打儿童青少年心理热线:
010-53382777
  • 首页

版权所有 © 2008-2024 北京慧心源儿童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心

心理医生韩海英博士心理专家团队